在上海连开2家大店,Zara在中国的减法与加法
文章来源:中服圈 发布时间:2025-10-30

近日,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将在上海连开两家大店。一家是超大型旗舰店,据悉该店选址淮海路,从最新效果图看,该店将有五层零售展示空间。品牌方称,该旗舰店将引入其最新科技创新尝试,以提供更新一代的消费者体验,开业时间目前定为2026年上半年。

 

另一边,Zara在2025年上半年已在南京开出亚洲最大旗舰店,而其在上海南京东路的另一旗舰店项目计划于2025年年底开业。

 

要知道自2021年以来,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已陆续关闭了旗下品牌Pull&Bear、Bershka和Stradivarius在中国的全部门店。主品牌Zara也在中国市场持续闭店,从2018年鼎盛期的近200家门店减至年初的70余家。

 

然而Zara在中国市场的闭店绝非被动收缩,而是主动发起的“战略瘦身”。在快时尚扩张的黄金年代,品牌奉行遍地开花策略,从一线城市商场到二三线城市综合体,门店数量一度成为衡量实力的核心指标。

 

但随着市场饱和与消费升级,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几百平米都成为了小店,既无法承载全系列产品展示,又难以提供差异化体验,在电商价格战与本土品牌夹击下,坪效持续走低。

 

在这种收缩背后,Zara对资源配置效率做了重新考量——与其在低效门店消耗租金、人力成本,不如集中资源投向高价值区域。正如Inditex集团表达的,关店是“不断优化门店网络”的必然选择,通过关闭盈利不达标的门店,将资源聚焦于核心城市与核心商圈。

 

这场“断舍离”更折射出快时尚行业的底层变革:当“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结束,“精益管理”的存量竞争时代已然到来。Zara的闭店动作,本质上是放弃分散的流量触点,转而构建更具穿透力的核心阵地。

 

与中小门店批量关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Zara在核心城市的“大店攻势”。

 

十年前,人们或许会为打折单品走进Zara,如今没有体验感的门店已难以吸引驻足。消费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情绪价值”,产品价值的构成也随之升级——当面料与设计的同质化难以突破,体验就成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更深刻的逻辑在于“门店即媒介”的战略升级。在电商算法主导的流量战场,实体品牌就应该用实体空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即便仅为拍照打卡,也完成了品牌价值的传递,沉浸式体验带来的心智占领,是直播间与快递盒无法实现的。

 

关店与开大店的双重动作,让Zara在中国市场的模式已初现成效,但挑战同样存在。

 

体验内卷是最直接的考验。当咖啡、社群、智能设备成为大店标配,Zara需要持续输出创新内容以维持吸引力。此外,大店模式对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核心门店日租金堪比一辆豪华车,若无法将客流转化为复购,高成本将成为沉重负担。

 

从行业视角看,快时尚在流量红利消退的时代,与其在存量市场盲目厮杀,不如通过资源重组实现价值升级。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能复制这一路径,大店模式需要资本实力、供应链支撑与内容创造力的协同,这正是中小品牌难以企及的壁垒。

 

Zara的关店与开大店,不是矛盾的选择,是对市场变革的应答。它用“减法”剥离低效资产,用“加法”重构核心能力。这场变革的终局尚未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读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能在零售的迭代中始终站稳脚跟。


立即体验AI时代的商品计划及库存管理平台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