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尚品牌寻求买家,对中国本土时尚集团是机会吗?
文章来源:WWD 发布时间:2024-06-12

投资、并购、收购国际品牌,一直是一种时尚企业壮大和走向国际化的快速通道。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将市面上已有的品牌收购吞并,不仅是实现全球化的高性价比方式,也是增强集团内部多元化增长的有效手段。

 

近期,随着新一季财报的出炉,国内外时尚企业纷纷采取瘦身战略。当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 Superme、业绩疲软的 Burberry 都传出了可能出售的传闻,对中国本土买家而言,是抄底的机会吗?在未来可能长期处于经济爬坡上行的形势中,如何才能既不踏空,又在价值洼地中实现国际化的成功探索?

 

效仿LVMH,通过收购迅速壮大,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这已成为一种行业发展通识和企业发展公式。

 

对于卖家来说,资产剥离是上市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理性战略选择;而对于买家来说,收购后的品牌乃至集团的前景如何,其实隐藏着危与机的AB两面。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时尚产业内频繁出现紧急剥离资本组合的商业行为及潜在意向,例如:矿业巨头Anglo American集团正计划出售其旗下品牌De Beers;Amer Sports计划出售旗下自行车品牌 ENVE Composites;强生计划出售全部Kenvue股份;欧舒丹集团出售Grown Alchemist;CK母公司PVH集团以1.6亿美元出售旗下三个时尚品牌……

 

以上出售大体分两种,比如De Beers 被出售与铂金和钻石行情密不可分,矿业巨头在市场繁荣期收购,在萧条期则当机立断地抛售。一方面在回报率有不确定性时缩减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转折点出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可能是高位套现。而像Grown Alchemist 这种在被欧舒丹纳入其中两年之后进入私有化程序,则是在时尚企业在多元化布局的下一站——当旗下品牌实现大幅增长,基于全球经济及市场环境转变,重新聚焦主营业务和核心品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在市场上闻名遐迩的品牌比如4年前被 VF 斥资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从凯雷手中买下了潮牌 Supreme,甚至 Burberry 都传闻有出售意向。

 

正如TheImmersive首席品牌官丁美梅所说,“在更有限的市场环境下,预计市场上的品牌重组将继续下去。”在经济不确定的宏观背景下,消费市场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已形成品牌资产且估值较高的品牌,在阶段性疲软之际选择出售,是当前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被剥离和出售的品牌的下一步,除了独立经营,是否会成为其他集团的理想标的?当越来越多巨擘采取“瘦身策略”,对全球时尚产业意味着什么?又将会为中国本土时尚集团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时尚产业迎来了一轮崭新的“品牌汰换期”。

 

频繁的抛售背后,我们既要看到明线上,国际时尚巨头集团化运营趋势的转向,又要看到暗线上,潜力买家的市场野心及其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时尚产业的金字塔结构或许正在发生形变。

 

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23年全球交易量达到10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并购活动预计将在2024年再次加快步伐。

 

GlobalData数据也显示,与全球主要市场一致,2023年中国的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3%,但与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后三个国家的降幅分别为42%、26.9%和38.4%。

 

因为,GlobalData认为,就交易量和价值而言,中国仍将是亚太地区仅次于美国的最大风投市场。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占全球风险投资交易的16.1%,融资额占国际交易的17.9%。

 

一位前波士顿咨询公司顾问表示:“投资者仍在忙于抛售在2020年和2021年消费品估值泡沫破裂后受到打击的项目。”他指出,化妆品零售商Harmay和美容品牌Perfect Diary等知名零售品牌定价过高的交易让市场清醒了过来。

 

《Vogue》中国版的前高管、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宇曾表示,时尚投资一直是一种国际化的方式。合适的目标,或者说“最好的公司”,应该具备“产品、消费者和方法论的整体协同”。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时尚市场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Z世代已经接受了所有最好的品牌和体验的良好教育。他们仍然希望获得新鲜感和惊喜,他们希望产品和品牌更加充实、质量更好、更具启发性,而不仅仅是噱头。”张宇进一步解释道。

 

Ushopal收购国际美容品牌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积极作用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Florasis全球扩张总裁陈嘉碧(Gabby Chen)表示:“逸仙电商的战略收购,比如对Eve Lom的收购,展示了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巧妙结合,凸显了本土投资者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把握。”

 

她还表示,尽管由于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中国邻国在时尚和美容领域也出现了新一轮的国际投资浪潮,但中国的领导地位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对全球美容和零售行业创新和多元化增长的承诺。此前,这一行业历来由国际企业集团主导,而现在,中国国内的美容公司,如Ushopal, Yatsen, Young和喜悦集团,正在迎接激烈的竞争。”

 

然而,尽管高投入收购可能会带来高营收,但也同样意味着高风险。尤其在不确定性时期,迅速堆砌的高塔势必存在不稳定性,最终能否实现国际化依然是一个问号。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时尚市场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随着中国时尚集团与全球产业的渗透融合逐渐深入,充裕的资本只是成功公式的一部分。

 

据消息人士透露,VF集团正在与高盛合作全面评估其投资组合,旗下美国街头潮流品牌Supreme正在与潜在买家接触。分析人士认为该集团对Supreme的收购价和预期过高,且当前市场低迷,寻找买家接盘难度不小。

 

其实,收购Supreme是VF集团所进行的无意义加法,而几家中国本土时尚企业不如预期的走势,也为审慎投资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中国时尚集团歌力思的品牌矩阵已经日渐完善,除了法国设计师品牌IRO Paris和歌力思,还拥有英国时尚品牌self-portrait、德国高端女装品牌Laurèl、美国轻奢潮流品牌Ed Hardy、加拿大高端羽绒服品牌Nobis等在中国内地或境内的经营权。

 

2023年,歌力思集团通过合资经营公司取得加拿大羽绒服品牌Nobis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地区的所有权

 

然而,收购红利期似乎已经见顶,自今年以来,歌力思不断创下股价历史最低,这距离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夏国新所设定的企业目标——成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高级时装品牌企业”,仍需更具前瞻性的集团策略。

 

此外,被称作“中国LVMH”的如意集团一度沉迷于并购,自2010年先后收购日本品牌Renown瑞纳、德国西装品牌Peine Gruppe、法国轻奢公司SMCP等公司,并在2018年入股利邦控股,掌握Cerruti 1881,Kent&Curwen等高端服装品牌。然而,频繁的收购和事倍功半的效果让如意集团负债累累,最终不得不将这些品牌出售回血。

 

而对于比音勒芬来说,其短板较为明显,在于几乎全部营收均来源于国内市场,且旗下三个基建品牌“比音勒芬”、“比音勒芬高尔夫”、“威尼斯狂欢节”均主打服装产品,其余收入占比很小。

 

因此,无论是品牌还是品类,比音勒芬均亟需多元化破局,以实现比音勒芬董事长谢秉政喊出的“打造全球奢侈品集团”口号。

 

去年,比音勒芬宣布通过持股99.86%的广州厚德载物收购了Cerruti新加坡、Cerruti法国以及K&C新加坡三家公司的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的国际奢侈品牌“Cerruti 1881”和“Kent&Curwen”的全球商标所有权。

 

为了重振两个品牌,比音勒芬在法国巴黎重新组建了Cerruti 1881和Kent&Curwen品牌总部,并建立了巴黎研发中心。此外,还聘任Gucci男装系列设计总监Daniel Kearns为首席创意官,负责上述两个品牌的男女装成衣、高级定制、皮具、配饰和生活方式系列。

 

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在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已实现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创下新高,显示出领跑行业的高成长性,以及处于黄金上升期的势头。然而,比音勒芬看似通过此次收购,实现了品牌定位的成功跨越,但也开启了国内服饰品牌对于高端服饰市场征服的全新考验。

 

前有复星国际收购国际奢侈品牌Lanvin,七匹狼收购设计师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收购奢侈品牌完成国际化转型的野心从未停止,至今却尚未出现参考答案。但毫无疑问,此轮洗牌后,全球时尚产业将出现新格局。

 

|文章来源:WWD


立即体验AI时代的商品计划及库存管理平台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